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huán,zhuàn ]

读音:chuán,zhuàn

拼音:chuan,zhuan

简繁:傳

五笔:WFNY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WFNY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OQNI

结构:左右

郑码:NBZS

四角:25232

区位:2011

统一码:4F20

异体字:傳

英汉互译:summon,propagate,transmit

笔顺:撇、竖、横、横、竖折撇/竖折折、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17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传姓主要源自:姬姓。

传姓传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师庞传翕,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记载,庞氏出自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因支庶后羿被封于庞邑(今河南南阳),因此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称庞氏。中国佛教禅宗史料记载:西天维摩诘菩萨名叫昙摩留支,传第二世毗金耶无垢、第三世贤行、第四世雨室、第五世弥勒、第六世传翕——世人称传大士。这是达摩禅学一脉。庞氏一族传至庞传翕,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年),原来只是个小渔夫,他天质淳和,与乡亲一起捕鱼时常怀慈悲之心,把鱼具沉入水中,说:“鱼啊,鱼啊,愿走便走,愿留就留!”人们都认为他这样做蠢得很。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一年(公元513年),庞传翕十六岁,与畱氏成婚,生下普建、普成二子。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二十四岁时,遇梵僧嵩头陀,有所感悟,于是在松山下双寿树间结庵而居,自号“双林当来下生善慧大士”,从此被人们称为“传大士”。他常与其妻一起,白天出去替人做事,晚上归庵弘扬佛法,苦行七年,多次得到感应,呈现瑞相。四众纷纷前来礼佛。郡太守王杰以其为“妖妄”,将之捕捉入狱,传大士因此绝食十多天,后来王太守深感愧疚,又释放了他。庞传翕后在南朝梁时期建有龙华寺、双林寺等著名佛教寺院,他在南朝梁、南朝陈时期甚为当时的佛教界和世人称道,遗有敦煌古抄《梁朝传大士颂金刚经》一部。在史籍《禅林类聚》中记载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事情:“梁武帝请传大士讲经,大士升座,以界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这大概就是庞传翕“般若法藏,并在身心”的最精彩表示。

在庞传翕归佛之前有后裔数人,皆以先祖名字之“传”为姓氏,称传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传氏正宗。传氏族人大多尊奉庞传翕为得姓始祖。

传姓传姓起源二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传遽,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传遽,亦称驿递、驿传,简称“传”,官位属于“士”的一种,相当于今日的机要专递员,或特种邮政专递员。遽也,驿递曰传。《礼·玉藻》中记载:“士曰传遽之臣。注:驿传车马,所以供急遽之令,士贱而给役使,故自称如此。又古者以车驾马,乗诣京师,谓之传车。后又置驿骑,用单马乗之,若今之递马。”在古代,凡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乗传”,一马二马为“轺传”。到了汉朝时期,按大汉律,诸当乗传及发驾置传者,皆持尺五寸木传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乗传参封之。参,就是“三”。有期会絫封两端,端各两封,凡四封。乗置驰传五封之,两端各二,中央一轺,传两马再封之,一马一封,以马驾轺车而乗传,曰一封轺传。

在这类传遽、驿传、置传、驰传、乗传、轺传等的后裔子孙中,即有称传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传姓传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边防官吏关传,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关传,本来是一种通关符节。在典籍《周礼·地官·司关》中记载:“凡所达货贿,则以节传出之。”在史籍《前汉·文帝纪·注》中记载张晏曰:“关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曰: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师古曰:今或用棨刻木为合符。”古代,人们进出各类关隘之时,由掌关官员颁发给一份通关符节,在不同的朝代、关隘,有不同形式的通关符节,就如同当今的通行证。古代的通行符节,多由木、竹、缯、铜、铁、银、金、玉等材质制作,对民多用木、竹、缯,对官多用铜、铁、银、金、玉,称作“关传”,由一式两分而成,通关者执一半,关隘上存一半,进者办完事出关、或出者办完事入关,两下进行比对,字符纹样一致者方得通过。管理这些留关“关传”的官员,也因此就称为“关传”、“关传员”、“关传吏”、“关传使”等等,尤其在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发生争战的汉、唐、宋、元、明诸朝历史时期,这些官吏的职能尤为重要。

在这些“关传”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关传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关氏、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传姓传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时期蒙古族官吏巴格西,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巴格西,全称为拉让巴格西、或拉然巴格西,是蒙古民族中的一种原始官吏称谓,汉义“传授者”,即老师、师尊的意思。在元朝时期,巴格西为朝廷指派给各王府的太学教师,专职教授贵族子女们文化知识,享有俸禄。千百年来,巴格西一直深受蒙古民族的尊敬和爱戴。在巴格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巴格西氏,亦有藏族引为姓氏者。

明朝初叶以后,蒙古族、藏族巴格西氏多有按汉义冠汉姓为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传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明列第七百六十位,以婺州为郡望。

今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台湾省等地,均有传氏族人分布。

婺州:即古缙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东扬州,原辖七郡复还扬州及江州,并析置缙州;是年又复东扬州,省缙州。南朝陈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东扬州,置缙州,将东扬州地并入扬州、缙州以及新析建之闽州;南朝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废缙州,旋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金华郡置婺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新安县)分置衢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农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农历1月,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其时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一带。

婺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东阳堂、金华堂。

一、(傳)zhu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有分布。汉族姓氏。一音chuán,亦为现行姓氏。

二、(傳)

传姓分布:河南温县、河北卢龙、浙江上虞、开化、杭州、江苏高淳、山东五莲、台湾、四川简阳、米易、湖北沔阳等地均有此姓。

传姓起源:见《姓苑》。

历史名人

郡望

婺州:即古缙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东扬州,原辖七郡复还扬州及江州,并析置缙州;是年又复东扬州,省缙州。南朝陈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东扬州,置缙州,将东扬州地并入扬州、缙州以及新析建之闽州;南朝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废缙州,旋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金华郡置婺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新安县)分置衢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农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农历1月,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其时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一带。

婺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东阳堂、金华堂。

一、(傳)zhu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有分布。汉族姓氏。一音chuán,亦为现行姓氏。

二、(傳)

传姓分布:河南温县、河北卢龙、浙江上虞、开化、杭州、江苏高淳、山东五莲、台湾、四川简阳、米易、湖北沔阳等地均有此姓。

传姓起源:见《姓苑》。

姓氏源流

一、(傳)zhu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有分布。汉族姓氏。一音chuán,亦为现行姓氏。

二、(傳)

传姓分布:河南温县、河北卢龙、浙江上虞、开化、杭州、江苏高淳、山东五莲、台湾、四川简阳、米易、湖北沔阳等地均有此姓。

传姓起源:见《姓苑》。

堂号

婺州:即古缙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省东扬州,原辖七郡复还扬州及江州,并析置缙州;是年又复东扬州,省缙州。南朝陈永定三年(己卯,公元559年),又省东扬州,置缙州,将东扬州地并入扬州、缙州以及新析建之闽州;南朝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废缙州,旋改东阳郡为金华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金华郡置婺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新安县)分置衢州;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婺州路;元至正十八年(戊戌,公元1358年)农历12月,明太祖朱元璋部攻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公元1360年)农历1月,又改宁越府为金华府。其时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一带。

婺州堂:以望立堂,亦称东阳堂、金华堂。

一、(傳)zhuàn

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嵊县有分布。汉族姓氏。一音chuán,亦为现行姓氏。

二、(傳)

传姓分布:河南温县、河北卢龙、浙江上虞、开化、杭州、江苏高淳、山东五莲、台湾、四川简阳、米易、湖北沔阳等地均有此姓。

传姓起源:见《姓苑》。

[ 传 ]字的同音字 - [ chuan,zh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