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yún ]

读音:yún

拼音:yun

简繁:雲

五笔:FCU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CU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MMI

结构:独体

郑码:BDZS

四角:10732

区位:5238

统一码:4E91

异体字:雲

英汉互译:say,speak,clouds

笔顺:横、横、撇折、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902018年2014年
2013年3232007年2006年365
1995年3691987年1982年35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1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云姓主要源自:妘姓。

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41位。起源之一:出自于缙云氏,是黄帝时夏官之后,以官名为姓氏。历史人物有隋朝大将云定兴。汉化改姓的如中国蒙古族政治人物云泽(乌兰夫)、内蒙古自治区前主席云布龙等等。

云(Yún )姓,源出有:

云姓起源一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氏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裔子孙遂为妘氏,后省去女旁而为云氏,形成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祝融的支庶后裔子孙被封于鄠国(今湖北安陆,一说在湖北郧县),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国民子孙以国名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世代相传至今,简化为云氏史称云氏正宗。云氏族人大多尊奉祝融为得姓始祖。

云姓起源二

亦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封于郧国(今湖北省安陆县,一就在湖北省郧县),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

云姓起源三

源于缙云氏,出自黄帝时期夏官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缙云氏之后。”又据史籍《姓氏考略》上记载,云氏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

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需进一步考证,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称为云氏,今简化为云氏。

云姓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的鲜卑民族中有复姓宥连氏、悉云氏、是云氏、牒云氏等。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以后,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5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这些复姓皆汉化为单姓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云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汉义“太子”,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县西部,故扎库塔城在今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满语为Teg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鄂氏、赵氏、敖氏等。

⑵.蒙古新巴尔虎云硕布部,亦称永谢布氏、永舍布氏、和尔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ngseb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荣氏、永氏等。著名的蒙古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乌兰夫,原名云泽、亦称云时雨,实际上就是出自该支蒙古族云氏家族。

云姓起源六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额苏哩部,属于以先祖母爵号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额苏哩氏,亦称鄂苏哩氏、亦称阿苏氏、阿苏里氏,源出金国时期阿速部(安煦烈部),以姓为氏,世居那木都鲁、阿库里、叶赫、齐齐哈尔、额苏里、黑龙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i Hala,汉义“网”。清朝初期即多改汉姓为苏氏。

在额苏哩氏族中,有一著名将领为额苏哩·云岱,为满洲镶黄旗人,在清乾隆年间因征讨镇压西藏、尼泊尔有功,封授云骑尉。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云姓起源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世居乌拉、索伦。清雍正末年多冠汉姓为武氏、吴氏、乌氏等。在武佳氏族中,有一位著名人物即清咸丰皇帝的嫔妃云嫔武佳氏。还在爱新觉罗·奕詝为太子之时,武佳氏就在太子潜邸(私人游乐的官邸)服侍太子,二人感情很深。到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爱新觉罗·奕詝即位为清咸丰皇帝后,即封她为云贵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农历4月19日,清咸丰皇帝再次下诏晋升武佳氏为云嫔妃,并在农历11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在武佳氏一族中,有人以先祖母尊号为汉姓者,就称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云姓起源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苗族、彝族、土家族、傣族、水族、裕固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云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云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列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十一位门阀。

云姓起源于妘姓,后来又去“女”为“云”姓。发展与演变:春秋时有诸侯国□国,又称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和“员”。另一支云姓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有鲜卑族代北牒云氏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定居洛阳,后代改姓“云”姓。有关云姓的来源,跟人类所赖以结束野蛮生活的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路史》载:“颛顼后妘姓之分有云氏。” 至于《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云姓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详,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略为一个云字,使得中国在5000年来,一直都有这个姓氏。云姓后来迁往琅琊郡,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据《姓氏考略》记载:“缙云氏之后,望出琅琊(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河南(汉高帝时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琅琊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ú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傣、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䢵国之后去‘邑’为云。”郑樵注“䢵”,则云:“(䢵),亦作‘妘’;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於罗,号妘子。汉有云敞,为谏大夫……”是䢵、妘、云、郧或本一姓,后世分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称:“祝融之后为䢵国。”其地在今湖北安陆县(又,一说在郧县)。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2、郑樵又注:“牒云氏改为云。”牒云氏,后魏代北地区姓,当出自鲜卑。

3、今雲姓简化作“云”。明代有云复诚。

二、(雲)yún

罕见姓氏。(按:古代雲、云为两姓,今雲则简化作“云”,遂雲、云二姓混而为一。)《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缙雲氏之后也。黄帝时官名,以云纪者为缙云氏。以官为氏。”

2、又云:“连宥氏改为雲氏。”此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颛顼后妘姓之分有雲氏。”

4、蒙古族之雲(云)姓则出自永谢部,以部为氏,改单姓雲(云),盖取“永谢”之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雲(云)而得。隋代有雲定兴;唐代有雲朝霸,教坊副使;宋代有雲景龙;元代有雲从龙,行省参政;明代有雲名山。

三、

云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云姓起源:

1、祝融氏之后有䢵国(故域在今湖北安陆),春秋时灭于楚,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云氏。

2、䢵姓去女为云氏。

3、本雲氏,省作云。

4、北魏孝文帝时改牒云氏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

5、缙云氏后改为雲,又改为云。

6、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敞,汉时平陵人,王莽时御史大夫。

郡望:平陵。

四、(雲)

云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云姓起源:

1、缙云,黄帝时官名,以官为氏有缙云氏,后有云氏。

2、颛顼帝之后,妘姓之分有云氏,见《路史》。

3、北魏时改代北宥连氏、悉云氏等为云氏。

4、明、清时云南景东直隶厅板桥驿丞为云氏,系彝族。

5、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定兴,隋时初官少府丞,后迁屯卫大将军。云景龙,宋时许州人,乾道中知慈州。

郡望:琅邪、河南。

历史名人

云姓古代名人

云定兴隋朝,官至大将军。因纵勇为非,坐罪夺官,与妻子俱没为官奴。炀帝嗣位,闻定兴具有巧思,召至东京,襄办营造。定兴见宇文述得宠,曲意谀媚,特购集珍珠,络成宝帐,奉献与述。述喜出望外,兄事定兴,荐使督造兵器,且与语道:“兄所作器仗,悉合上意。惟始终不得好官,无非为长宁兄弟,尚未处死哩。”定兴愤然道:“此等俱无用物,何不劝上一体就诛。”忍哉定兴!

云景龙宋朝,字良遇。许州(今河南省许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莅政严明,幽枉必达。兴学劝农,谨身节用。强梗肃然,而又不为权势所屈。人心顺服,社会安定。后去官,祖饯者为之流泪。

云海宋末元初,世居陕西省巩昌府(从龙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陇昌县王琅琊郡(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宋末进士,任陕西路总管(相当于专区长官),抚绥有方,兵民悦服。宋亡,不仕。为云氏徙粤(今广东省)琼(今海南省)一世祖。

云肇基宋末,字从龙,号维山,云海之子。进士,于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当朝征台,授予宣武将军(正三品),湖广邕州安抚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旨任琼州安抚使,入琼抚黎。从龙公与母苟氏来琼,后代子孙称为(粤、琼)云氏二世祖。

云于熙清朝,字时纯,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少质鲁,苦学。不喜举业,面海筑一房屋,称:“观澜斋”,在斋中读书吟诗,经常有人到那里向他请教。他“读书必求实践,检束身心常恐不及,设功过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养性’”。八字书绅为铭,家赤贫,岳父赠以奁田,他焚券却之。所著有《心性图》。

云志达清朝,号石田,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由拨贡充教习,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广宁教谕,调钦州学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为伸理,其或不轨于正亦加痛惩,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爱之。

云崇维清朝,字道枢,号定岸。水北都一图人。虽家庭穷苦能泰然处之。俗多淫祀,岁时迎福耗财,他和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后邪气渐息。他乐于办公益事,也替乡里排解纠纷,当道要荐举他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著有《除邪篇》、《仪礼杂著》等书,82岁去世。

云敞汉朝,平陵人,西汉末期的御史大夫。

云姓近代名人

云振飞清朝,广东省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夏毕业,入广东新军,充见习官,旋升队官。次年由粤督选送保定陆军马医学堂,暗结同学密组京津同盟分会,被推为副会长兼任民军总书记官。武昌起义后,乃奔走京津保定间,并联络驻榆关统兵蓝天蔚,谋推翻清廷,事泻,走天津;复组实进会,以为活动机关。并组织敢死队,率众百余人,进攻三家店,焚毁清兵军火装库。民国元年(1912年)赴滦州,运动军队密谋起义,为清吏侦悉,卒遭逮捕杀害。年24岁。

云崇对清末,字策臣,广东省文昌(今海南省文昌市)人。旅泰企业家和杰出侨领。泰国“云氏家族”第一代。清诰授奉政大夫、候选同知。云崇对青年时代到泰国谋生,后与当地泰女娘坎通婚,共生育过七男三女。“云氏家族”第二、第三代先后出了三个部长,被人们誉为“部长家族”。第二代的云茂修、云茂伦、云茂保和云茂杰被人们誉为“一门四杰”,对泰国政治、经济、外交、华侨社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茂修(泰名:哥松·云达军):字竹亭,是著名的企业家、旅泰杰出爱国侨领。十九岁时,父亲逝世,后由他继承父业,并大展宏图。富甲一方,闻名泰华,一跃成为海南人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家。云茂修早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曾写过一封信高度赞扬他爱国爱乡,为辛亥革命所做的贡献。

云茂保(泰名:天良·云达军):是泰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1932年6月,泰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当选为首届外交部长,年仅36岁。泰国总理沙立元帅曾聘任他为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顾问团主席等职。在此前后,他曾两度出任内阁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

云茂伦(泰名:立琦·云达军):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帝制,毅然投笔从戌,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在泰国铁道部任要职,受封为“銮叻帕坡塔”(子爵)。他还深通佛理,晚年削发为僧,研究佛学,直至寿终。

云茂杰(泰名:天福·云达军):留学英国,学成后在泰国外交部任职,曾任外交部常务次长,并受封为“銮西提沙炎干”(子爵)。1946年3月6日,他作为泰国政府特使、泰国访华团团长,率团访问中国,并在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与蒋介石会过面。

云逢松(泰名乃颂迈·云达军):云茂修三子,是“云氏家族”第三代中的代表人物,泰国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银行家。1972年,云逢松首次出任泰国他侬内阁财政部副部长。1974年,出任讪耶内阁财政部长。1977年后,又继续出任江萨总理和炳·廷素拉暖总理的财政部长。云逢松时刻铭记慈父的叮咛,先后三次率领泰国云氏宗亲回穗返琼省亲与扫墓。

郡望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琅琊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ú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傣、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䢵国之后去‘邑’为云。”郑樵注“䢵”,则云:“(䢵),亦作‘妘’;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於罗,号妘子。汉有云敞,为谏大夫……”是䢵、妘、云、郧或本一姓,后世分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称:“祝融之后为䢵国。”其地在今湖北安陆县(又,一说在郧县)。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2、郑樵又注:“牒云氏改为云。”牒云氏,后魏代北地区姓,当出自鲜卑。

3、今雲姓简化作“云”。明代有云复诚。

二、(雲)yún

罕见姓氏。(按:古代雲、云为两姓,今雲则简化作“云”,遂雲、云二姓混而为一。)《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缙雲氏之后也。黄帝时官名,以云纪者为缙云氏。以官为氏。”

2、又云:“连宥氏改为雲氏。”此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颛顼后妘姓之分有雲氏。”

4、蒙古族之雲(云)姓则出自永谢部,以部为氏,改单姓雲(云),盖取“永谢”之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雲(云)而得。隋代有雲定兴;唐代有雲朝霸,教坊副使;宋代有雲景龙;元代有雲从龙,行省参政;明代有雲名山。

三、

云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云姓起源:

1、祝融氏之后有䢵国(故域在今湖北安陆),春秋时灭于楚,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云氏。

2、䢵姓去女为云氏。

3、本雲氏,省作云。

4、北魏孝文帝时改牒云氏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

5、缙云氏后改为雲,又改为云。

6、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敞,汉时平陵人,王莽时御史大夫。

郡望:平陵。

四、(雲)

云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云姓起源:

1、缙云,黄帝时官名,以官为氏有缙云氏,后有云氏。

2、颛顼帝之后,妘姓之分有云氏,见《路史》。

3、北魏时改代北宥连氏、悉云氏等为云氏。

4、明、清时云南景东直隶厅板桥驿丞为云氏,系彝族。

5、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定兴,隋时初官少府丞,后迁屯卫大将军。云景龙,宋时许州人,乾道中知慈州。

郡望:琅邪、河南。

姓氏源流

一、yú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傣、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䢵国之后去‘邑’为云。”郑樵注“䢵”,则云:“(䢵),亦作‘妘’;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於罗,号妘子。汉有云敞,为谏大夫……”是䢵、妘、云、郧或本一姓,后世分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称:“祝融之后为䢵国。”其地在今湖北安陆县(又,一说在郧县)。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2、郑樵又注:“牒云氏改为云。”牒云氏,后魏代北地区姓,当出自鲜卑。

3、今雲姓简化作“云”。明代有云复诚。

二、(雲)yún

罕见姓氏。(按:古代雲、云为两姓,今雲则简化作“云”,遂雲、云二姓混而为一。)《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缙雲氏之后也。黄帝时官名,以云纪者为缙云氏。以官为氏。”

2、又云:“连宥氏改为雲氏。”此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颛顼后妘姓之分有雲氏。”

4、蒙古族之雲(云)姓则出自永谢部,以部为氏,改单姓雲(云),盖取“永谢”之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雲(云)而得。隋代有雲定兴;唐代有雲朝霸,教坊副使;宋代有雲景龙;元代有雲从龙,行省参政;明代有雲名山。

三、

云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云姓起源:

1、祝融氏之后有䢵国(故域在今湖北安陆),春秋时灭于楚,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云氏。

2、䢵姓去女为云氏。

3、本雲氏,省作云。

4、北魏孝文帝时改牒云氏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

5、缙云氏后改为雲,又改为云。

6、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敞,汉时平陵人,王莽时御史大夫。

郡望:平陵。

四、(雲)

云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云姓起源:

1、缙云,黄帝时官名,以官为氏有缙云氏,后有云氏。

2、颛顼帝之后,妘姓之分有云氏,见《路史》。

3、北魏时改代北宥连氏、悉云氏等为云氏。

4、明、清时云南景东直隶厅板桥驿丞为云氏,系彝族。

5、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定兴,隋时初官少府丞,后迁屯卫大将军。云景龙,宋时许州人,乾道中知慈州。

郡望:琅邪、河南。

堂号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琅琊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yú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昌乐、东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蒙、傣、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䢵国之后去‘邑’为云。”郑樵注“䢵”,则云:“(䢵),亦作‘妘’;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於罗,号妘子。汉有云敞,为谏大夫……”是䢵、妘、云、郧或本一姓,后世分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称:“祝融之后为䢵国。”其地在今湖北安陆县(又,一说在郧县)。此以国为氏,系出赢姓。

2、郑樵又注:“牒云氏改为云。”牒云氏,后魏代北地区姓,当出自鲜卑。

3、今雲姓简化作“云”。明代有云复诚。

二、(雲)yún

罕见姓氏。(按:古代雲、云为两姓,今雲则简化作“云”,遂雲、云二姓混而为一。)《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缙雲氏之后也。黄帝时官名,以云纪者为缙云氏。以官为氏。”

2、又云:“连宥氏改为雲氏。”此当出自鲜卑族。

3、《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颛顼后妘姓之分有雲氏。”

4、蒙古族之雲(云)姓则出自永谢部,以部为氏,改单姓雲(云),盖取“永谢”之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字雲(云)而得。隋代有雲定兴;唐代有雲朝霸,教坊副使;宋代有雲景龙;元代有雲从龙,行省参政;明代有雲名山。

三、

云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云姓起源:

1、祝融氏之后有䢵国(故域在今湖北安陆),春秋时灭于楚,其后以国为氏,后去邑为云氏。

2、䢵姓去女为云氏。

3、本雲氏,省作云。

4、北魏孝文帝时改牒云氏为云氏,见《魏书·官氏志》。

5、缙云氏后改为雲,又改为云。

6、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敞,汉时平陵人,王莽时御史大夫。

郡望:平陵。

四、(雲)

云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云姓起源:

1、缙云,黄帝时官名,以官为氏有缙云氏,后有云氏。

2、颛顼帝之后,妘姓之分有云氏,见《路史》。

3、北魏时改代北宥连氏、悉云氏等为云氏。

4、明、清时云南景东直隶厅板桥驿丞为云氏,系彝族。

5、蒙古族姓。

云姓名人:

云定兴,隋时初官少府丞,后迁屯卫大将军。云景龙,宋时许州人,乾道中知慈州。

郡望:琅邪、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