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wēi ]

读音:wēi

拼音:wei

简繁:危

五笔:QDBB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QDBB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NMSU

结构:半包围

郑码:RGYY

四角:27212

区位:4603

统一码:5371

异体字:厃,?,?,?,?,?

英汉互译:dangerous,precarious,high

笔顺:撇、横撇/横钩、横、撇、横折钩、竖弯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032018年2014年
2013年3622007年2006年399
1995年371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40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危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缙云姓。

危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新邑在周穆王姬满时期,为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新邑扩建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过其境,因此改称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东部地区活动开始以后,称洛邑为“成周”,成为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政令中心。因此,氏的后裔子孙便被改封迁居于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区(中国河南信阳潢川)。到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宗周镐京迁往成周,建立东周王朝,成周成为了东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称王城。

“危”的古体字到春秋时期始成“危”字,因此。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庶子--某生的后裔子孙,到春秋时期即称为危姓,世代相传。

危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两汉之际大司空甄丰之子甄寻,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甄丰,原为王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西汉末期追随王莽,积极参与篡汉之举,做过许多荒唐之事,他擅长“制符命”,就是编造谎言天命的诏帖,通过“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汉。后被王莽来个“兔死狗烹”,下场十分滑稽。西汉末期,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甄丰、刘歆、王舜皆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导在位,褒扬功德;汉朝末期汉平帝刘衎大封王莽为“安汉”、“宰衡”之号,以及加封王莽之母、两子、兄子等等,皆为甄丰等所共谋,而甄丰、王舜、刘秀亦受其赐,并日显富贵。王莽也感激其的捧辅,晋升甄丰官至大司空,爵受广阳侯、广新公。后来甄丰又唆使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积极推举王莽居摄。到了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称摄,甄丰等承顺其意;王莽则大封王舜、刘歆、甄丰等的子孙以回报。甄丰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满,但又害怕其他汉室宗亲与天下豪杰,因而在后来大力排斥异己。如此一来,王莽便认为甄丰没什么用了,故托符命文,降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同列;甄丰父子二人极端不满,但又已经无能为力了。当时甄寻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于是甄丰又与甄寻共谋伪造符命以为远离京师:“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王莽顺势批准了,以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省得在京师若麻烦。甄丰还未出行赴任,甄寻见到王莽还信服自己的“符命”,便又狂妄地复作了一道符命,言称汉平帝的黄皇后应成为自己之妻。王莽这一下抓住了整治甄氏父子的理由,当即发怒说:“黄皇室主天下之母,此何谓也?”于是下令抓捕甄寻,甄丰也因此而惶恐自杀。而甄寻连忙逃跑,伪装成道士躲入华山,但在一年后即被抓捕归案。在这一事件中,王莽将原来的甄丰之党羽一网打尽,如国师公刘歆之子侍中、隆威侯刘棻,刘棻之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刘泳,大司空王邑之弟左关将军、掌威侯王奇,及刘秀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皆被王莽抓捕起来,此案牵涉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之后,有人举报甄寻的手掌上“天子”纹字,王莽将其押来检视,说:“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寻父子当戮死也。”不过,王莽惦念先前甄丰父子扶持之功,最终没有杀甄寻。后来,王莽将刘棻流放于幽州病死,将丁隆斩杀于羽山,而将甄寻举族流放于三危去与三苗为伍。

甄寻一族被流放于边地敦煌三危山后,其子孙族人有以流放地名改姓氏者,称危姓,世代相传。

危姓起源三

源于缙云姓,出自蚩尤后裔三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三苗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国甘肃敦煌)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在史籍《名义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属于黄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传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颛顼帝时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龙。勾龙有六个儿子,分别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三苗”,称“三苗之祖”。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后世著名的瑶族创世英雄盘瓠的父亲,即瑶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号称“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迁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儿子及其所率领的部族,因此称危姓。在汉朝时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渐分迁西域,建有危须国(中国新疆和硕曲惠乡),后在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农历6月被西域都护史班超所灭,后又复国,再于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农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长史班勇所灭。三国时期,危须国又复国,到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还曾进贡来朝。

苗族、瑶族中危氏族人的历史与汉族一样,悠久贤长。

得姓始祖

郎(饕餮)、危某生(某生)、甄寻。

危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四十位门阀。

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汉、唐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就遍布于现在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湖南、广西及琼州等地,。《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黄帝时的夏官“谓缙”,其封地就在中国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

宋朝的靖康年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北虏,福建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泣了三天三夜之后,骨立而死。

中国福建省的邵武市、光泽县、福州市、厦门市、龙岩市、浦城县、武平县、泉州市、三明市宁化县、明溪县,江西省的南丰县、抚州市、南昌市、临川市、南城县、靖安市、上饶市、赣州市瑞金市、永丰县、九江市、玉山县,萍乡市安徽省的东至县、庐江县,四川省的绵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蔡甸区、咸宁市崇阳县、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潜江市、荆门市、天门市,湖南省的;岳阳市;浏阳市;醴陵市;望城县、新邵县、娄底市、益阳市、双峰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梅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衢州市,台湾省的台北市,山东省的苍山县、德州市武城县,贵州省的贵定市,天津市,重庆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河南省的密县,陕西省的韩城县等地,均有危氏族人分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移治至平舆(中国河南平舆)。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中国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灭亡后,他又修了《元史》。此外还有,晋昌堂、三苗堂、鉴赏堂、敦本堂、仁义堂。

一、wē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源,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南康、崇仁、峡江,福建之清流、建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潜夫论》云:“三苗之后。”三苗,古国名,或云乃缙云氏之后。其地在今九江、武昌、岳阳一带。

2、其据《宋学士集》注云:“明危素之祖本姓黄,冒姓危。”此当为黄姓所改。

3、仡佬族之危姓,据《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称:为不忘危难,以危为姓。望出汝南、齐郡。南唐有危全讽,为将(按:《辞海》及《姓氏大全》称:“唐代有危全讽……”,误);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复之;清代有危龙光,南昌人。

二、

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危姓起源:

1、相传古缙云氏之后,三苗(古国,故地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后徙三危(故地在今甘肃敦煌地区),其后有危氏。

2、明时与宋濂同著《元史》之危素,其祖本姓黄,冒姓危,见《宋学士集》。

3、系自姬姓。其先自洛(即洛水流域)徙汝南,又徙江南,见《赠太常博士危府君墓志铭》。一说,卫国之后有危姓,见《潜夫论》。

4、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危姓名人:

危昭德,宋时福建邵武人,宝祐进士,历官侍御史,工部侍郎。

郡望:汝南、齐郡。

变化:

1、唐末抚州南城人危全讽,据郡为节度使,其弟仔昌,为信州刺史,仔昌失郡奔吴越钱鏐,鏐改其姓为元氏。

2、一作〔〕。

历史名人

危姓古代名人

危全讽唐朝,字上谏,江西抚州南城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地方割据势力首脑。

危仔昌唐朝,危全讽之弟;江西抚州南城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地方割据势力首脑。后梁南城人。乾符年间江淮盗贼横行,危害乡里。危仔昌聚集丁众,立壁垒保护乡里,大破寇盗,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后来他投奔吴越,子孙都在吴越当了官。

危德馨元朝,女,字兰玉,雷机之妻,赠建安郡君。著名元朝书法家。

危昭德宋朝,字予恭,昭武人。著名宋朝大臣。

危稹宋朝,本名危科,字逢吉;抚州临川人。著名宋朝大臣、词人。宋朝临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进士。他因为文章出色而被洪迈、杨万里所赏识,被荐为秘书郎。后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绩。

危和宋朝,字祥仲;抚州临川人,危稹之弟。著名宋朝官吏。

危亦林元朝,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到2009年1月为止,是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元代骨伤科医学家。字达斋。南丰人。累世业医。曾任南丰医学教授。至正3年撰成《世医得救方》,20卷。依当时医学13科分类,多选载前代医学文献及家传验方,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此书代表宋、元时期骨伤科的发展水平,显示当时外科医学的巨大进步。

危素元末明初,字太扑,江西金溪黄通高桥人。著名元末明初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字太朴,一字云林,明朝金溪人。他少通五经,在吴澄、范椁门下游学。元朝至正年间被授为经筵检讨,编修宋辽金三史,纂后妃等传。明初为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馆学士,有《危学士集》。

危进明朝,字伯明,危素之子;金溪人,著名明朝书法家。

危岳明朝,字继仲;黔阳人,著名明朝官吏。

危人伟清朝,黔阳人,著名清朝官吏。

危联箕清朝,字绍南,号通石菴居士;福建省光泽人。著名清朝画家。

危姓近代名人

危道丰字芑滨,号从洛;黔阳黔城镇人,著名民国时期政客、上校咨议。

危善定(公元1908-1949年),字慈一,危道丰三兄危道恒之子;黔阳黔城镇人。

危拱之(公元1905-1973年),女,乳名小玉,学名危玉辰,参加革命后改名拱之;河南信阳人。老红军,叶剑英元帅的夫人。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移治至平舆(中国河南平舆)。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中国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灭亡后,他又修了《元史》。此外还有,晋昌堂、三苗堂、鉴赏堂、敦本堂、仁义堂。

一、wē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源,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南康、崇仁、峡江,福建之清流、建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潜夫论》云:“三苗之后。”三苗,古国名,或云乃缙云氏之后。其地在今九江、武昌、岳阳一带。

2、其据《宋学士集》注云:“明危素之祖本姓黄,冒姓危。”此当为黄姓所改。

3、仡佬族之危姓,据《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称:为不忘危难,以危为姓。望出汝南、齐郡。南唐有危全讽,为将(按:《辞海》及《姓氏大全》称:“唐代有危全讽……”,误);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复之;清代有危龙光,南昌人。

二、

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危姓起源:

1、相传古缙云氏之后,三苗(古国,故地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后徙三危(故地在今甘肃敦煌地区),其后有危氏。

2、明时与宋濂同著《元史》之危素,其祖本姓黄,冒姓危,见《宋学士集》。

3、系自姬姓。其先自洛(即洛水流域)徙汝南,又徙江南,见《赠太常博士危府君墓志铭》。一说,卫国之后有危姓,见《潜夫论》。

4、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危姓名人:

危昭德,宋时福建邵武人,宝祐进士,历官侍御史,工部侍郎。

郡望:汝南、齐郡。

变化:

1、唐末抚州南城人危全讽,据郡为节度使,其弟仔昌,为信州刺史,仔昌失郡奔吴越钱鏐,鏐改其姓为元氏。

2、一作〔〕。

姓氏源流

一、wē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源,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南康、崇仁、峡江,福建之清流、建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潜夫论》云:“三苗之后。”三苗,古国名,或云乃缙云氏之后。其地在今九江、武昌、岳阳一带。

2、其据《宋学士集》注云:“明危素之祖本姓黄,冒姓危。”此当为黄姓所改。

3、仡佬族之危姓,据《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称:为不忘危难,以危为姓。望出汝南、齐郡。南唐有危全讽,为将(按:《辞海》及《姓氏大全》称:“唐代有危全讽……”,误);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复之;清代有危龙光,南昌人。

二、

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危姓起源:

1、相传古缙云氏之后,三苗(古国,故地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后徙三危(故地在今甘肃敦煌地区),其后有危氏。

2、明时与宋濂同著《元史》之危素,其祖本姓黄,冒姓危,见《宋学士集》。

3、系自姬姓。其先自洛(即洛水流域)徙汝南,又徙江南,见《赠太常博士危府君墓志铭》。一说,卫国之后有危姓,见《潜夫论》。

4、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危姓名人:

危昭德,宋时福建邵武人,宝祐进士,历官侍御史,工部侍郎。

郡望:汝南、齐郡。

变化:

1、唐末抚州南城人危全讽,据郡为节度使,其弟仔昌,为信州刺史,仔昌失郡奔吴越钱鏐,鏐改其姓为元氏。

2、一作〔〕。

堂号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中国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 移治至平舆(中国河南平舆)。

临川郡:三国时期孙吴国置郡,其时辖地在中国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西晋时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抚州市西部一带地区。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临川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少通五经,元朝时做经筵检讨。他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灭亡后,他又修了《元史》。此外还有,晋昌堂、三苗堂、鉴赏堂、敦本堂、仁义堂。

一、wē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源,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南康、崇仁、峡江,福建之清流、建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引《潜夫论》云:“三苗之后。”三苗,古国名,或云乃缙云氏之后。其地在今九江、武昌、岳阳一带。

2、其据《宋学士集》注云:“明危素之祖本姓黄,冒姓危。”此当为黄姓所改。

3、仡佬族之危姓,据《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称:为不忘危难,以危为姓。望出汝南、齐郡。南唐有危全讽,为将(按:《辞海》及《姓氏大全》称:“唐代有危全讽……”,误);宋代有太常博士危佑;元代有危复之;清代有危龙光,南昌人。

二、

危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危姓起源:

1、相传古缙云氏之后,三苗(古国,故地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后徙三危(故地在今甘肃敦煌地区),其后有危氏。

2、明时与宋濂同著《元史》之危素,其祖本姓黄,冒姓危,见《宋学士集》。

3、系自姬姓。其先自洛(即洛水流域)徙汝南,又徙江南,见《赠太常博士危府君墓志铭》。一说,卫国之后有危姓,见《潜夫论》。

4、瑶、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危姓名人:

危昭德,宋时福建邵武人,宝祐进士,历官侍御史,工部侍郎。

郡望:汝南、齐郡。

变化:

1、唐末抚州南城人危全讽,据郡为节度使,其弟仔昌,为信州刺史,仔昌失郡奔吴越钱鏐,鏐改其姓为元氏。

2、一作〔〕。

[ 危 ]的同部首字 - [ 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