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shào ]

读音:shào

拼音:shao

简繁:邵

五笔:VKBH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VKBH

笔画:7画

吉凶:暂无

仓颉:SRNL

结构:左右

郑码:YDJY

四角:17627

区位:4159

统一码:90B5

异体字:召

英汉互译:surname,various place names

笔顺:横折钩、撇、竖、横折、横、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902018年902014年94
2013年912007年902006年84
1995年741987年831982年88
明朝73元朝89宋朝68
北宋102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邵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出自姬姓

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周武王灭商后,移封召国于河南济源西的召亭,与周公旦诸子凡、茅、蒋、邢、祭、胙、卫以及郑等国一起,环绕古商朝都城监管商之遗民。后来召公奭之长子转封于北燕国,留在济源的次子仍称召公,三子南迁伏牛山东端南麓的南召,以别济源的北召。入春秋不久南召被楚所并,陕西的召被秦吞并。春秋后期公元前513年,召简公盈因卷入周王室王位之争而被京城人所杀,召国亡,子孙四散,即以召为姓。其中有北上山西垣曲东的召原,再东北入河北易县北的古涞水城,又东迁山东惠民的邵城,这些均为召人迁徙中的遗迹。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由于这支为邵姓的主体,故而后代邵姓人尊奉召公为邵氏得姓始祖。

据史籍《姓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

出自芈姓

楚昭王之后有邵姓。楚昭王诸器皆作“邵”。

出自部落

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商末周国兴起,周文王封其姬奭于召,史称召公奭,召方族人归顺于周。召、邵原为一姓,后分两姓。这支邵姓的历史已经至少有3200多年。

出自汉化

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鲜半岛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从中国内地迁徙过去。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两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清初邵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约2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苏省,约占全国邵姓总人口的24%,占江苏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北、浙江,这三个省的邵姓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山西、河南、安徽,这五个省的邵姓大约又集中了35%。全国的邵姓分布形成了东南江浙、北方晋豫两块邵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约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邵姓人口纯增长达28%,人口净增加了6万邵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浙江为邵姓第一大省,约占邵姓人口的4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16%),这两个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安徽(6.5%)、贵州(5.1%)、江西(4.1%),这三个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余年,邵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同时也向西南迁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区

当代邵姓人口293万,排在全国八十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万激增到290余万,约10倍之多。明至今,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型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四省,大约占邵姓总人口的48%;其次安徽、辽宁、浙江,这三个省又占了23%。江苏居住了邵姓总人口的15.2%,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苏总人口的0.6%。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苏皖、东北辽宁、西北甘肃三块邵姓聚居区。在明至今600余年间邵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强劲回迁。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东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达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区达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9.9%,邵姓人口大约227.4万;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0.1%,邵姓人口大约65.6万。

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江苏南部、胶东东部、辽东半岛、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地区,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2%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在苏皖浙大部、赣东北、鄂东、豫东南、鲁东南、桂南、粤西南、海南、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邵姓频率在0.2%-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3.5%;其他地区的邵姓分布频率不足0.2%,其覆盖面积点了全国总面积的70。9%,其中分布频率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42%。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一、sh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鲜、傣、苗、彝、土家、普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据《姓源韵谱》注云:“周召公奭之后。”

2、其据《氏族博考》注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3、其注引《姓谱》云:“文王子季载之后。”望出博陵。三国吴有邵畴;唐代有邵轸;宋代有邵雍;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进士;明代有邵元节,贵溪人。

二、

邵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65%。

邵姓起源:

1、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陕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2、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见《姓谱》。

3、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氏。

4、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有改姓邵氏者。今满族姓。

5、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邵姓名人:

邵休,汉时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为邵氏。

郡望:博陵、安阳、汝南。

历史名人

邵姓古代名人

邵雍宋朝,宋朝思想家

邵博南宋,南宋官員兼文學家

邵皇后明朝,明代后妃

邵晋涵清朝,清朝历史学家。乾隆三十六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邵友濂清朝,清朝外交家

召忽春秋,齐国人,与管仲同事襄公子公子纠。

召平秦朝,封东陵侯。

召欧汉初,名将,封广县严侯。史载“广严侯召欧,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侯,二千二百户“。

邵信臣西汉,字翁卿,九江寿春人,西汉著名大臣,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续西晋,字嗣祖,西晋魏郡安阳人。官至散骑侍郎。续朴素有志烈,博览经史,善谈理义,妙解天文。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广东韶州翁源人。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邵大震唐朝,字令远,唐代安阳人。与王勃同时。存诗一首。

邵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伯温邵雍之子,哲学家。

邵桂子宋朝,淳安人,以文名著,宋代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后弃官归,居修竹乡。

邵亢(1014~1075年),字兴宗,江苏丹阳人。神宗年间官至枢密副使,谥安简。宋史有传。

邵宏渊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将领,官至节度使。

邵光祖元朝,河南人,元代学者,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邵兴南宋,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宝(1460~1527年),字国贤,号泉斋,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为李东阳门人,有《容青堂集》。

邵弥(约1594~1642年),原名高,字僧弥、弥远,号灌园叟、青门隐人、瓜畴、瓜畴老人、芬陀居士等。江苏苏州人,是明末活跃于画坛的著名画家,以山水及花卉见长。

邵坚明朝,字不磷,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善山水。《画史会要》、《明画录》、《无声诗史》

邵圭洁(约公元1540年前后在世),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后在世。有文名,与翟景淳、严讷等结社,会文,时称十杰,推圭洁为领袖。嘉靖四年(公元一五二五年)举人,选德清教喻。倭乱,邑令王铁造庐问计,上筑城四策,城赖以全。后卒于任。圭洁为诗妥适而乏警策,惟散文笔力颇纵宕,所著有《北虞先生遗文》八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邵元节(1459~1539年),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陈善道,掌道录司事,徒孙彭云翼为右至灵。史称“元节无他方求,祗因帝好斋醮而元节勤事不懈,遂眷顾不衰。”

邵捷春(?~1641年),字肇复,福建侯官(福建闽侯)人,明将领。万历进士,历稽勋郎中、浙江按察使,因故贬官。崇祯间摆四川副使,功升巡抚,进右金都御使。以围剿张献忠、罗汝才失败,逮狱论罪,自毒死。《明史》言其“为人清谨,治蜀有惠政”。离蜀时,“士民哭送者载道,”。有《剑津集》、《入蜀吟》等。

邵长蘅(1637~1704年),一名衡,字子湘,清代学者,江苏省武进人。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乾隆进士,官编修。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诗集》。

邵士燮清朝,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清代诗书画家,安徽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邵向荣清朝,邵晋涵的祖父,康熙时壬辰进士。

邵姓近代名人

邵飘萍(1886~1926年),名振青,字飘萍,浙江省金华人,近现代著名记者、报人。曾因反袁流亡日本,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被奉系军阀杀害。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等。

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一、sh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鲜、傣、苗、彝、土家、普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据《姓源韵谱》注云:“周召公奭之后。”

2、其据《氏族博考》注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3、其注引《姓谱》云:“文王子季载之后。”望出博陵。三国吴有邵畴;唐代有邵轸;宋代有邵雍;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进士;明代有邵元节,贵溪人。

二、

邵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65%。

邵姓起源:

1、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陕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2、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见《姓谱》。

3、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氏。

4、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有改姓邵氏者。今满族姓。

5、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邵姓名人:

邵休,汉时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为邵氏。

郡望:博陵、安阳、汝南。

姓氏源流

一、sh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鲜、傣、苗、彝、土家、普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据《姓源韵谱》注云:“周召公奭之后。”

2、其据《氏族博考》注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3、其注引《姓谱》云:“文王子季载之后。”望出博陵。三国吴有邵畴;唐代有邵轸;宋代有邵雍;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进士;明代有邵元节,贵溪人。

二、

邵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65%。

邵姓起源:

1、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陕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2、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见《姓谱》。

3、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氏。

4、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有改姓邵氏者。今满族姓。

5、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邵姓名人:

邵休,汉时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为邵氏。

郡望:博陵、安阳、汝南。

堂号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东陵郡:所在地以今天福建厦门浙江金华为主

怡怡堂:以德立堂

博陵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

安乐堂:宋朝时期的邵雍,好《易》理,因此把他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一、sh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监利,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澄海,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鲜、傣、苗、彝、土家、普米、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其据《姓源韵谱》注云:“周召公奭之后。”

2、其据《氏族博考》注云:“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

3、其注引《姓谱》云:“文王子季载之后。”望出博陵。三国吴有邵畴;唐代有邵轸;宋代有邵雍;又有邵炳,淳安人,天圣进士;明代有邵元节,贵溪人。

二、

邵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山东、甘肃、湖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此六省邵姓约占全国汉族邵姓人口65%。

邵姓起源:

1、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封于燕,后又封于召(故城在今陕西岐山西南),至太子丹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

2、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见《姓谱》。

3、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氏。

4、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有改姓邵氏者。今满族姓。

5、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邵姓名人:

邵休,汉时青州太守,其先避事,召字加邑为邵氏。

郡望:博陵、安阳、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