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jī ]

读音:jī

拼音:ji

简繁:嵇

五笔:TDNM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TDNM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HDIUU

结构:左右

郑码:MFGL

四角:23972

区位:7990

统一码:5D47

异体字:嵆

英汉互译:mountain in Henan,surname

笔顺:撇、横、竖、撇、点、横、撇、竖弯钩、点、竖、竖折/竖弯、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462018年2014年
2013年3662007年2006年343
1995年3351987年2631982年332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94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嵇姓主要源自:姒姓。

嵇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

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

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遂指地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嵇姓起源二

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拓跋部中的统稽氏、纥奚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为嵇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嵇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嵇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但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九十四位门阀。

今安徽的安庆市、江苏省的苏州市、昆山市、扬州市、建湖县、南京市、吴江县、淮安市、淮阴市涟水县、无锡市、盐城市射阳县、连云港市灌南县、金湖县、阜宁市、涟水县、高邮市、响水县、镇江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黑龙江省的满洲里,山东省的潍坊市、莱阳市、日照市莒县、高密市、青岛市,江西省的丰城市、东乡县,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衢州市、湖州市德清县、温州市、瑞安县,广东省的韶关市、新丰县,陕西省的西安市未央区,岐山县,辽宁省的大连市、沈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京山县,河南省的灵宝县、卫辉市,台湾省,安徽省的安庆市、滁州市,山西省的晋城,河北省的衡水市、唐山市、承德市、石家庄市、冀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富川县、桂林市荔蒲县,吉林省的长春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甘肃省的庆阳市等地,均有嵇氏族人分布。

河南郡:秦朝时名为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谯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国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河南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

竹林堂:南宋嵇安为源的一脉。

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郡)之嵇山,改为嵇氏。”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

2、又云:“统嵇氏改为嵇氏。”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3、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文章叙录》云:“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姓氏词典》据《元和志》注云:“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嵆”。西汉时有嵇发;三国时魏有嵇康;南朝梁有嵇宝钧;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二、

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

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

2、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

嵇姓名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

郡望:河南,谯郡。

变化:一作〔嵆〕。

历史名人

嵇姓古代名人

嵇发汉代,以博戏发财的大富翁(《汉书·货殖列传》)

嵇康三国时期,会稽人,后徙迁谯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铚县,魏国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博学多闻,有奇才,崇尚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戌、沛人刘伶友善,游于竹林,称“竹林七贤”。后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年40。著有《养生论》、《幽愤诗》、《琴赋》、《声无哀乐论》等。后人辑本,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为最详备。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嵇康在古琴曲上的成就也很高,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东汉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嵇康的儿子嵇绍在“八王之乱”时,为了保护晋惠王而被杀,鲜血溅到了惠王的身上,典故“嵇侍中血”就是出自此事。

嵇喜字公穆。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兄长。史书称“有当世才”(《晋书·阮籍传》),然不为清流所重,阮籍曾对之以青白眼。魏时举秀才,后为卫将军司马攸之司马,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晋时历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

嵇绍(253-304),字延祖,嵇康之子。生于魏嘉平五年。后为晋朝大臣,官至侍中,因舍身保卫晋惠帝而身亡。其父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嵇含(262-306),字君道,自号亳丘子,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嵇康的侄孙。生于魏景元四年,卒于晋惠帝末年,年四十四岁。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位。在永兴元年(304年)为范阳王邀请任职中郎,累官襄城太守。后依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好荐达贤才,弘待以上宾礼。陈敏作乱时,被荐为广州刺史。刘弘死后,嵇含留领荆州。嵇含素与司马郭劢有隙,司马郭劢乘夜杀害了嵇含。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虽然《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兴元年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

嵇颖宋代,字公实,应天府宋城人。天圣年间进士,时王曾、张知白相继任南京留守,见颖谨厚笃学,乃谓子弟曰:“若曹师表也。”官至翰林学士。

嵇安南宋,字宽济,江苏涟水人,沿海巡检使。嵇家祖籍为宋代谯郡(今安微毫县)嵇山人。嵇安的五世远祖,嵇弘政,曾任宋朝提点京东刑狱、兵部郎中等职,谥号庄肃。曾祖嵇克仁,进士出身,曾任宋朝朝议大夫、知集贤院、兼太常寺丞事。祖,父嵇大成,进士登第,曾任宋朝监察御吏、镇南军副节度使、龙虎卫上将军。年老退休时,经过涟水,爱涟水土俗民情,畏北方战乱频,仍遂于涟东择地定居。父亲嵇迪,清高文雅,隐居不仕,积德乡里。嵇安字宽济,身材魁伟,勇敢尚武,精于骑射。时值南宋末年,天下,大乱,兵匪为灾。嵇安聚集义旅,构筑堡栅,护卫乡井。南宋诏授其为承节郎,任制将沿海巡检使,统领义兵。内抚民众,兴修水利,奖励农耕,赈济流民,声望著于乡里。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统三年,1262年)嵇安病逝。其子嵇厚,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河东道、山西道宣慰使(署治济南)。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二十日,嵇厚将其父嵇安灵,柩葬在涟东长乐乡逢原。三十年,恭请奉训大夫国子司业商琥撰写,碑文,集贤侍讲学士奉政大夫宋渤书写及题额,益都路莒州沂水县安平乡石工雕刻碑文、翁仲(石人)及其它祭器,于三十一年(1294,年)十一月竖立嵇安墓前。后嵇厚去世,亦葬于其父嵇安墓侧(见,《康熙安东县志》:嵇安墓、嵇宣慰墓,俱去治东五十里,在太平乡逢村浦北。''),嵇安父子之墓及墓前巨碑、最质、翁仲、祭器等,至清雍正初年仍然俱在,但不知于何时加上封土,成为一个大封土堆,想来亦是其后人所为。

嵇璜清朝(1711-1794),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长于治河。雍正八年进士,历官乾隆间南河、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晚年加太子太保,为上书房总师傅,以治河有功著称。

嵇永仁被靖南王耿精忠的军队所杀。

嵇曾筠清朝,康熙四十五年进士,雍正元年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值南书房,雍正五年管山东黄河堤工。雍正七年(1729年)授河南山东道总督。雍正十一年(1733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十三年秋八月总理海塘事。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名为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谯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国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河南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

竹林堂:南宋嵇安为源的一脉。

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郡)之嵇山,改为嵇氏。”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

2、又云:“统嵇氏改为嵇氏。”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3、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文章叙录》云:“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姓氏词典》据《元和志》注云:“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嵆”。西汉时有嵇发;三国时魏有嵇康;南朝梁有嵇宝钧;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二、

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

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

2、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

嵇姓名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

郡望:河南,谯郡。

变化:一作〔嵆〕。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郡)之嵇山,改为嵇氏。”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

2、又云:“统嵇氏改为嵇氏。”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3、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文章叙录》云:“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姓氏词典》据《元和志》注云:“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嵆”。西汉时有嵇发;三国时魏有嵇康;南朝梁有嵇宝钧;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二、

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

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

2、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

嵇姓名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

郡望:河南,谯郡。

变化:一作〔嵆〕。

堂号

河南郡:秦朝时名为三川郡。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谯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建安年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国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河南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

竹林堂:南宋嵇安为源的一脉。

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涉县,山东之鱼台,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水族、布依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姒姓。夏少康封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徙谯(郡)之嵇山,改为嵇氏。”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姒姓。

2、又云:“统嵇氏改为嵇氏。”统嵇,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3、为奚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文章叙录》云:“嵇康本姓奚,由会稽迁谯之铚县,取稽字之上以为姓。”《姓氏词典》据《元和志》注云:“晋嵇康家于铚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嵇,或作“嵆”。西汉时有嵇发;三国时魏有嵇康;南朝梁有嵇宝钧;明代有嵇昭,滦州知州;清代有嵇永福,康熙时历城县丞,无锡人。

二、

嵇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江苏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嵇姓人口92%。

嵇姓起源:

1、系自姒姓。夏王少康封支子季杼于会稽,遂为会稽氏。汉初时迁于谯之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120里),改为嵇氏。一说本姓奚,其先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至銍(故城在今安徽宿县西南46里),銍有嵇山,因命氏嵇。

2、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纥奚氏为嵇氏。

嵇姓名人:

嵇康,三国时谯郡銍人,官拜中散大夫。嵇敬,北魏时大将军,其先纥奚氏。

郡望:河南,谯郡。

变化:一作〔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