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guī ]

读音:guī

拼音:gui

简繁:歸

五笔:JVG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JVG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LLSM

结构:左右

郑码:KDXB

四角:27070

区位:2573

统一码:5F52

异体字:歸,帰,㱕,䢜,?,?,?,?,?,?,?

英汉互译:return,return to,revert to

笔顺:竖、撇、横折、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06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71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归姓主要源自:芈姓。

归姓是上古最早的姓之一,最初见于《世本》。根据《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的记载:归,姓也,未详得姓之始。《左传》则记载,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

出自芈姓,是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春秋时楚国国君熊挚有子封于夔国(一作隗国)。夔国在公元前634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姓氏。

因归夔同音,所以两姓是同一个来源。

归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八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七十一位门阀,望族出京兆。归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归氏源出姬姓,相传黄帝为皇帝之前,曾被封在归藏国(今湖北省秭归县),后来又改封在有熊国。而黄帝有一些子孙却仍留在归藏国,他们就以“归藏”国名为姓,后逐渐又简化成了“归”单字,称为归氏。另一支归姓来源于春秋时代的胡子国(今安徽省埠阳市),国姓就是归氏,虽然后来胡子国被楚国并去后,一些国人为了纪念胡子国,仍以国姓为姓氏,称为归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归姓望出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南阳市新野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钦州市钦北区、南宁市武鸣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江苏省的苏州市、常熟市,浙江省的湖州市德清县、海宁市,上海市嘉定区、闵行区,陕西省的乾县,台湾省等地,均有归氏族人分布。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歸)g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未详得姓之始,《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胡,周代国名(“子”为爵位),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二里。望出京兆。

二、(歸)

归姓分布:台湾、江西新干、河北青县、浙江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归姓起源:

1、舜臣后稷封归(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

2、周时胡子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归姓,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归姓名人:

归崇敬,唐时苏州吴人,官至工部尚书。

郡望:京兆。

历史名人

归姓古代名人

归登唐代,归崇敬的儿子,也当兵部尚书的高官。以隶书名世。

归融唐氏归崇敬的孙子,也当兵部尚书的高官。归家爷孙三代都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当时为佳话。而且归融当官特别出色,他为人正直,不怕权贵,秉公办事。他写得一手好文章。

归蔼五代十国,字文彦,后唐吴郡人。曾祖登,祖融,父仁泽,位皆至列曹尚书、观察使。蔼登进士第,及升朝,遍历三署。案:以下疑有阙文。据《旧唐书·昭宗纪》:天佑元年七月,宴于文思殿。朱全忠入,百官或坐于廊下,全忠怒,笞通引官何凝。丙寅,制金紫光禄大夫、行御史中丞、上柱国韩仪责授棣州司马,侍御史归蔼责授登州司户,坐百官傲全忠也。同光初,为尚书右丞,迁刑、户二部侍郎,以太子宾客致仕,卒年七十六岁。

归庄清初(1613-1673),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桓轩,昆山(属今江苏省)人。归有光曾孙,明末复社成员。曾参加昆山抗清斗争,失败后改僧装亡命。善书画,能诗文。《万古愁》为其所作。文集已佚。

归崇敬唐朝,科举时,在策对这一门中考得第一。后来当了兵部尚书的高官。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今属江苏省)人,人称震川先生。嘉靖进士,官南京太仆寺丞。长于散文,反对王世贞等“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其文朴素简洁,甚受当时人推重。有《震川先生集》。

归昌世(1574-1645),字文体,号假庵,归有光之孙,明代原昆山人,移居常熟(今属江苏省)。早弃举业,发愤读书,工古文诗词,书法晋唐,善草书,兼工篆刻。长于山水,法倪瓒、黄公望,气息苍浑,骨格峻增,精密工致,脱尽明代中叶粗糙气息。兰花墨竹构图奇奥,枝叶清酒,神趣横溢,意在青藤、白阳之间,时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三才子”。传世作品有崇祯五年(1632年)作《渭水清风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十四年(1641年)作《风竹图》轴,藏广州美术馆;《竹石图》轴,款署:“劲节含香锋,高标近碧霄。呼童扫飞叶,拾得凤凰毛。归昌世为君甫兄。”现藏故宫博物院;六年(1633年)作《墨竹图》卷藏常熟博物馆。著有自订诗十卷,杂文百篇。

归允肃明末清初,江苏省常熟人。字孝仪(1642-1689),号惺崖。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历任中允、侍读、侍讲学士,官至少詹事。曾典试顺天乡试。考前,不少欲试者纷纷拜谒他,希望考时有所关照。允肃与同考官撰文盟誓,要为朝廷选真才,若营私,甘受阴阳两世诛杀,并牵连妻儿。还发誓“毋夺于威,毋诱于利,毋牵前恩,毋邀后报。”但考后仍有非议。直到品学硕望的大司寇魏象枢严格审查后,亲临归允肃家门拜礼,朝野才盛誉他的持正不阿。自归允肃后风气大变,科考任官惯例也大有改观。归允肃成为清谦自律、公正无私为国选才的典范。后来,归允肃以病辞官,回归故里。康熙二十八年卒于家中。

敬归齐归之姊。鲁襄公之妻。

齐归敬归之妹。鲁襄公之妾。

归珧唐朝,官员,宝历年间任余杭县令。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歸)g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未详得姓之始,《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胡,周代国名(“子”为爵位),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二里。望出京兆。

二、(歸)

归姓分布:台湾、江西新干、河北青县、浙江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归姓起源:

1、舜臣后稷封归(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

2、周时胡子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归姓,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归姓名人:

归崇敬,唐时苏州吴人,官至工部尚书。

郡望:京兆。

姓氏源流

一、(歸)g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未详得姓之始,《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胡,周代国名(“子”为爵位),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二里。望出京兆。

二、(歸)

归姓分布:台湾、江西新干、河北青县、浙江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归姓起源:

1、舜臣后稷封归(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

2、周时胡子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归姓,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归姓名人:

归崇敬,唐时苏州吴人,官至工部尚书。

郡望:京兆。

堂号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歸)gu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江西之崇仁,湖北之老河口,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未详得姓之始,《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胡,周代国名(“子”为爵位),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二里。望出京兆。

二、(歸)

归姓分布:台湾、江西新干、河北青县、浙江杭州、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归姓起源:

1、舜臣后稷封归(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后以国为氏,见《国名纪》。

2、周时胡子国(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2里),归姓,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归姓名人:

归崇敬,唐时苏州吴人,官至工部尚书。

郡望:京兆。

[ 归 ]的同部首字 - [ 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