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guān,guàn ]

读音:guān,guàn

拼音:guan,guan

简繁:冠

五笔:PFQF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PFQF

笔画:9画

吉凶:吉

仓颉:BMUI

结构:上下

郑码:WWRD

四角:37214

区位:2558

统一码:51A0

异体字:?,?,?,?

英汉互译:cap,crown,headgear

笔顺:点、横撇/横钩、横、横、撇、竖弯钩、横、竖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1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44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冠姓主要源自:芈姓、姬姓。

冠姓冠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晚期楚国贤者鶡冠子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古贤者鶡冠子,亦被许多史籍称为“关冠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楚国的一位大学问家,世人称为贤者,为战国晚期至先秦时期黄老道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鹖冠子》,但仅有一篇。后来的史籍《隋书·经籍志》中则作三卷。到了唐朝事情,韩愈撰有《读鹖冠子》云十六篇,宋朝时期陆佃作注,序云有十九篇。而今传陆注本即为三卷十九篇。自清朝以来,许多学者多认为今本《鹖冠子》是《汉书》所录道家《鹖冠子》一篇与兵家《庞煖》两篇合成的,因此今本《鹖冠子》三卷分十九篇,可能是原本篇下有节,后遂各自成篇。著名的宋朝学者陆佃曾说,鹖冠子“其道驳,著书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

在《鹖冠子·学问篇》中,以道德﹑阴阳﹑法令﹑天官﹑神徵﹑伎艺﹑人情﹑械器﹑处兵为“九道”,可知鹖冠子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兵家等学,这正是黄老一派道家学说的特点。研究战国晚期到先秦时期乃至西汉早期的黄老之学,《鹖冠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鹖冠子》又是一部兵书,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记载,该书可入兵权谋一类。《鹖冠子·世兵篇》中确实记载了在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杀其将剧辛这次战国末年著名的战役,因此该书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鶡冠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冠氏,世代相传至今,属于比较古老的姓氏之一。

冠姓冠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冠氏邑,属于以居邑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春秋时晋大夫食采于冠邑,以地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冠氏邑(今山东聊城),治所在今冠城镇,属毛州。其地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冠氏。

冠邑后在隋朝时期建为冠氏县,在唐朝时期,唐高宗将其建制迁至今山东冠县。但作为姓氏起源,冠氏与山东冠县无关。

冠姓冠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西汉时期著名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之后,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霍去病,公元前145~前117年,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著名西汉将领、军事家。霍去病是汉朝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在为他举行葬礼时,满朝文武和平民百姓从长安城内一直排到墓地为他送行,场面之宏大,历史少有,由此可见霍去病在当时的声望有多高。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在霍去病的后裔子孙以及部下将士中,多有因尊崇霍去病而以其爵号“冠军侯”之首字为姓氏者,即称冠氏,世代相传至今。

冠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冠氏、楚郡为郡望。

今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慈利县,山东省的青岛市等地,均有冠氏族人分布。

冠氏县: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馆陶县、清渊县各一部分置冠氏县,以春秋时为晋国冠氏邑(今山东聊城)得名,治所在今冠城镇,属毛州。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武阳郡。唐朝初期属毛州,后迁属魏州(今山东冠县)。五代时期因之。宋朝时期属大名府。元朝初期属东平路。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96年)升冠州,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属东昌府。明朝时期改为冠县,以后一直为此名。著名的清朝末期民间教育家圣丐武训、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冠县是晋冀鲁豫革命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鲁西北的小延安,为中共造就出一大批有影响、有威望的革命干部。

楚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秦军大将李信和蒙武进攻楚国,在楚地被楚军大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南(今安徽宿州)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之后,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了楚国全部土地。秦始皇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三个郡。

冠氏堂:以望立堂。

楚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楚堂、荆楚堂。

一、g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黑龙江之嫩江县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平声”部。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鹖冠子之后。”鹖冠子,《姓氏词典》引作“鸮冠子”,误。鹖冠,以鹖羽装饰的帽子,鹖,即鹖马鸡,因其善斗,古代武士常用其羽毛饰冠。鹖冠子,可能因常载鹖冠,因得其号,其后或以名号为氏,故郑樵将其归入“以事为氏”之列。

二、gu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山东之平度、昌乐,河南之卢氏,广东之乳源,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去声”部。其注云:“《列仙传》有冠玉。”《姓氏考略》注云:“音‘贯’。冠氏,春秋晋邑,以地为氏。”

三、

冠姓起源:相传古贤者贤冠子之后有冠氏,见《风俗通》。吴(今江浙地区)人之姓。见《姓苑》。

冠姓名人:

冠端,明时山东日照人,正统中任陕西塞县县丞。

四、

冠姓分布:山西汾阳、湖南湘潭、台湾台北、高雄、花莲、河北无极、江苏江阴、河南新郑等地均有此姓。

冠姓起源:

1、冠,春秋时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山东冠县),子孙以邑为氏(17、60)。亦见《姓苑》。

2、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冠姓名人:

冠威,东晋末前赵刘聪之部将,监东宫。

郡望:楚郡。

历史名人

冠姓近代名人

冠生资料有待补充。据史籍《列仙传》记载:“有冠生”。在中国近代的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就曾经用过“冠生”的名字。

郡望

冠氏县: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馆陶县、清渊县各一部分置冠氏县,以春秋时为晋国冠氏邑(今山东聊城)得名,治所在今冠城镇,属毛州。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武阳郡。唐朝初期属毛州,后迁属魏州(今山东冠县)。五代时期因之。宋朝时期属大名府。元朝初期属东平路。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96年)升冠州,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属东昌府。明朝时期改为冠县,以后一直为此名。著名的清朝末期民间教育家圣丐武训、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冠县是晋冀鲁豫革命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鲁西北的小延安,为中共造就出一大批有影响、有威望的革命干部。

楚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秦军大将李信和蒙武进攻楚国,在楚地被楚军大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南(今安徽宿州)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之后,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了楚国全部土地。秦始皇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三个郡。

冠氏堂:以望立堂。

楚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楚堂、荆楚堂。

一、g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黑龙江之嫩江县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平声”部。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鹖冠子之后。”鹖冠子,《姓氏词典》引作“鸮冠子”,误。鹖冠,以鹖羽装饰的帽子,鹖,即鹖马鸡,因其善斗,古代武士常用其羽毛饰冠。鹖冠子,可能因常载鹖冠,因得其号,其后或以名号为氏,故郑樵将其归入“以事为氏”之列。

二、gu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山东之平度、昌乐,河南之卢氏,广东之乳源,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去声”部。其注云:“《列仙传》有冠玉。”《姓氏考略》注云:“音‘贯’。冠氏,春秋晋邑,以地为氏。”

三、

冠姓起源:相传古贤者贤冠子之后有冠氏,见《风俗通》。吴(今江浙地区)人之姓。见《姓苑》。

冠姓名人:

冠端,明时山东日照人,正统中任陕西塞县县丞。

四、

冠姓分布:山西汾阳、湖南湘潭、台湾台北、高雄、花莲、河北无极、江苏江阴、河南新郑等地均有此姓。

冠姓起源:

1、冠,春秋时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山东冠县),子孙以邑为氏(17、60)。亦见《姓苑》。

2、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冠姓名人:

冠威,东晋末前赵刘聪之部将,监东宫。

郡望:楚郡。

姓氏源流

一、g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黑龙江之嫩江县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平声”部。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鹖冠子之后。”鹖冠子,《姓氏词典》引作“鸮冠子”,误。鹖冠,以鹖羽装饰的帽子,鹖,即鹖马鸡,因其善斗,古代武士常用其羽毛饰冠。鹖冠子,可能因常载鹖冠,因得其号,其后或以名号为氏,故郑樵将其归入“以事为氏”之列。

二、gu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山东之平度、昌乐,河南之卢氏,广东之乳源,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去声”部。其注云:“《列仙传》有冠玉。”《姓氏考略》注云:“音‘贯’。冠氏,春秋晋邑,以地为氏。”

三、

冠姓起源:相传古贤者贤冠子之后有冠氏,见《风俗通》。吴(今江浙地区)人之姓。见《姓苑》。

冠姓名人:

冠端,明时山东日照人,正统中任陕西塞县县丞。

四、

冠姓分布:山西汾阳、湖南湘潭、台湾台北、高雄、花莲、河北无极、江苏江阴、河南新郑等地均有此姓。

冠姓起源:

1、冠,春秋时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山东冠县),子孙以邑为氏(17、60)。亦见《姓苑》。

2、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冠姓名人:

冠威,东晋末前赵刘聪之部将,监东宫。

郡望:楚郡。

堂号

冠氏县: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馆陶县、清渊县各一部分置冠氏县,以春秋时为晋国冠氏邑(今山东聊城)得名,治所在今冠城镇,属毛州。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武阳郡。唐朝初期属毛州,后迁属魏州(今山东冠县)。五代时期因之。宋朝时期属大名府。元朝初期属东平路。元朝至元六年(公元1296年)升冠州,直属中书省。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属东昌府。明朝时期改为冠县,以后一直为此名。著名的清朝末期民间教育家圣丐武训、农民起义领袖宋景诗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冠县是晋冀鲁豫革命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鲁西北的小延安,为中共造就出一大批有影响、有威望的革命干部。

楚郡: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秦军大将李信和蒙武进攻楚国,在楚地被楚军大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南(今安徽宿州)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将项燕。之后,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了楚国全部土地。秦始皇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三个郡。

冠氏堂:以望立堂。

楚郡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楚堂、荆楚堂。

一、gu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河南之义马、湖北之监利、黑龙江之嫩江县均有分布。《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平声”部。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鹖冠子之后。”鹖冠子,《姓氏词典》引作“鸮冠子”,误。鹖冠,以鹖羽装饰的帽子,鹖,即鹖马鸡,因其善斗,古代武士常用其羽毛饰冠。鹖冠子,可能因常载鹖冠,因得其号,其后或以名号为氏,故郑樵将其归入“以事为氏”之列。

二、gu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阜平,山东之平度、昌乐,河南之卢氏,广东之乳源,四川之通江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归“去声”部。其注云:“《列仙传》有冠玉。”《姓氏考略》注云:“音‘贯’。冠氏,春秋晋邑,以地为氏。”

三、

冠姓起源:相传古贤者贤冠子之后有冠氏,见《风俗通》。吴(今江浙地区)人之姓。见《姓苑》。

冠姓名人:

冠端,明时山东日照人,正统中任陕西塞县县丞。

四、

冠姓分布:山西汾阳、湖南湘潭、台湾台北、高雄、花莲、河北无极、江苏江阴、河南新郑等地均有此姓。

冠姓起源:

1、冠,春秋时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山东冠县),子孙以邑为氏(17、60)。亦见《姓苑》。

2、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冠姓名人:

冠威,东晋末前赵刘聪之部将,监东宫。

郡望:楚郡。

[ 冠 ]字的同音字 - [ guan,guan ]

[ 冠 ]的同部首字 - [ 冖 ]